胡斌:建议各金融机构加大对吉林融资投入规模 参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吉林省地处松辽平原核心腹地,耕地面积1.05亿亩,其中黑土地达到0.69亿亩,具备突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自然禀赋优势,但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指示吉林省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吉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在八部委全力支持下,于2016年正式拉开了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序幕。
我们摒弃“栽盆景式”改革模式,聚焦融资成本高、增信手段少、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不健全等矛盾结构,团结动员各方各面,推动吉林省涉农贷款余额达到5816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达到30.6%,涉农企业资本市场共计融资210.9亿元,农业保险风险保障水平提升74.1%。支撑了吉林省粮食在国家取消临储政策后继续保证700亿斤以上丰产丰销,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6.9%,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对吉林省农村金改探索做了重要批示指示,逐步向全国推广吉林模式。
主要做法:一是首创基础金融、物权增信、信用信息三大支柱及产权交易市场“三支柱一市场”农村新型普惠融资服务体系。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网络,在1400多个村铺设基础金融服务站;组建省级物权融资服务总公司和覆盖全省的42家县域公司;编制涉农主体信用信息标准,累计建立300万农户信用档案;推进省级农村产权流转市场和600余个基层交易网点建设,有效填充了基础金融服务空白,补齐融资增信短板,串聚金融业态,并联城乡金融市场,激发农村金融内生活力。
二是推进农村土地金融综合改革。在“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基础上,启动“一平台、六功能、四提升”一揽子综合集成改革,组建“土地资产管理公司”平台,发挥规模流转、集中整理、价值发现、融资增信、产业对接、安居保障六项功能。在试验地公主岭市已实现4个村土地整村流转,1200多农户成为土地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东及员工。
三是推进科技金融的深化应用。将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置于农村金融渠道铺设、客户发现、信用建设、风险防控等各项业务的突出位置,农村电子化金融终端服务覆盖率达到95.8%。
四是探索财政支农金融化运作。累计整合超过70亿元财政资金,系统化金融手段配置财政支农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带动作用和金融手段精准杠杆效应,消弭资金进入“三农”领域的障碍,科学缩短农村金融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五是将农村金融改革与基层治理提升相结合。本着“源于金改、高于金改”的价值取向,将村两委成员等纳入培养范畴,按比例遴选了1500余名基础金融服务站相关负责人,有效密切了干群关系,有力激发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活力。
近年来,吉林省认真落实中央金融工作要求,求新求变求突破,经济与金融互促共荣的生动局面持续巩固。截至2018年8月,全省经济货币化水平提升34.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增幅8.9个百分点。主要做法:一是立柱架梁抓政策。系统构建全省服务实体经济制度举措体系,分门别类地出台了40余项专项文件,一统多分、点面结合,打造顺畅、便捷、有力的政策环境。二是造舟筑桥顺渠道,突出三调。调优资金供给渠道,与国开行、农发行、进出口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邮储银行、中信银行、银河证券、海通证券、深交所等金融机构缔结20余份战略合作协议,扩大实体经济资金供给。有效盘活信贷存量,合理确定融资期限,中长期贷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6.4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贷款分别增长13.3%和159.9%。调优机构体系,相继引进了多家银证保机构,设立东北第一家民营银行、第一支省级信贷周转基金、第一家省内金融租赁公司,丰富业态链条。调优要素集聚渠道,以长春东北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为基础,全力打造“一主多辅”金融集聚区。物理聚集和功能聚变形神兼备的发展格局加速显现。三是脚底沾泥解难题。实施“三支”工程。支项目,搭建融资信息推介平台,机制化组建项目融资推介会,资金可获得性不断提升。支企业,建立问题调度库和分类指导机制,累计解决企业融资难题150批。支机构,由省金融办向58家主要金融机构派出金融服务专员,为金融机构找客户、拓市场提供便利。四是争先创优深改革。加大“三改”深化监管体制改革,完善省级金融工作议事协调机制,深化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不断壮大地方金融实力。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实施上市驱动工程。五是严实相参防风险。在省长景俊海的直接指挥下,创新“五督六整三摸三管三稳一追问”工作方式,探索出了一条“处置硬措施、风险软着陆”的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化解之路。
|
主办单位:中共吉林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吉林省地方金融管理局)
协办单位: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吉林监管局 吉林证监局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1166号 邮政编码:130051 联系电话:0431-8890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