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金融资讯 > 金融动态 > 监管动态
创新“现代农业主体+”金融支持模式 中国人民银行松原市分行为增产技术推广注入金融活水
为全面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深入落实“藏粮于技”战略,中共吉林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聚焦科技兴农,总结推广“水肥一体化+密植”等增产技术,坚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
中国人民银行松原市分行立足本地玉米种植特色,积极开展金融助推“水肥一体化”技术落地入田专项行动,通过盘活辖内金融资源,创新“现代农业主体+”系列金融支持模式,为技术推广注入金融活水,助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主体+信贷”:
破解融资瓶颈 降低资金成本
“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的推广,核心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然而,此类主体在发展初期普遍面临有效抵押担保物缺失的难题,传统信贷模式难以介入,直接制约了土地集约化经营推进与先进技术引进落地。
针对这一痛点,中国人民银行松原市分行联合地方政府部门主动作为,指导农信机构创新推出专属信贷模式。该模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承贷主体,由县委组织部提供50万元乡村振兴基金存入当地农信机构作为保证金,授信额度则根据土地入社托管面积科学浮动,有效打破了“无抵押难融资”的壁垒,大幅提升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可得性。
在降低融资成本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松原市分行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政策优势,在支农再贷款额度中专设合作社再贷款额度10000万元,并积极联动各地市政府落实财政贴息政策。双重政策加持下,支持“水肥一体化”种植的相关贷款利率最低降至3.85%,切实减轻了农业经营主体的财务负担,为技术推广扫清了资金障碍。
“现代农业主体+保险”:
保障成本收益 提升信用水平
玉米种植过程中,自然灾害与市场价格波动双重风险始终存在,直接影响种植主体的收益预期,也为“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带来不确定性。为稳定经营信心,各金融机构积极引导采用“水肥一体化”种植的农业经营主体,投保“玉米种植完全成本保险”或“商业性玉米收入保险”,构建风险保障屏障。
具体来看,玉米种植完全成本险的保险金额约1.12万元/公顷,保费约900元/公顷,可覆盖生产全过程的主要成本风险;商业性玉米收入险则根据不同地块条件、当地玉米价格及产量水平等因素灵活设定,保险金额约2万元至2.4万元/公顷,保费区间在1000元至1700元/公顷,进一步强化收益保障力度。
保险机制的引入,不仅为种植主体稳定了预期收益,其产生的保费支出更成为重要的还款来源与增信凭证。这一安排有效降低了部分难以达到专属信用模式贷款标准,或仍存在信贷额度缺口的经营主体的准入门槛,助力其提升信用等级,持续扩大了金融支持“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的覆盖面。
“现代农业主体+期货”:
运用衍生工具 规避价格风险
为有效应对玉米价格波动对种植主体收益的冲击,中信期货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安华农业保险合作,在吉林省扶余市共同开展农业风险综合管理试点项目。该项目于2021年正式启动,创新性地将玉米期货工具融入收入保险产品设计,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中信期货共同补贴保费,安华农业保险负责具体承保与理赔服务,形成“期货+保险”的风险对冲闭环。
项目通过组织零散农户抱团参与,以统一保单的形式在期货市场开展价格风险对冲,有效解决了单个农户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2024年,面对玉米价格较大幅度下跌,项目因价格和产量端综合损失触发赔付,其中,仅价格端赔付金额就达99万元,赔付率高达227.86%,充分彰显了期货工具在转移价格风险、保障农户收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截至目前,中信期货已累计投入60万元乡村振兴资金支持该项目。经过与保险公司三年的实践探索,项目共带动农户839户,为当地9000余吨玉米提供了价格下跌及减产风险保障,同时,成功推动“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当地的规模化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水肥资源利用效率和农户防灾抗灾能力。
中信期货党委副书记严金明表示:“中信期货多年来不断丰富‘金融助农工具箱’,始终致力于帮助涉农主体排忧解难、共克时艰,为保障农民收入稳定性、保护农村生产积极性、保卫农业安全性贡献更多期货智慧,注入金融活水。”
|
|
主办单位:中共吉林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吉林省地方金融管理局)
协办单位: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吉林监管局吉林证监局
网站标识码:2200000026吉ICP备2024016548号-3吉公网安备22000002000039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3646号邮政编码:130021联系电话:0431-870780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