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浇灌实体经济
图片来自吉林融媒客户端截图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
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亦是实现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所在。
如何用“金融活水”浇灌实体经济?吉林,交出答卷。
2019年以来,吉林省金融主要指标稳中向高向优。截至10月末,吉林省社会融资规模存量逼近3万亿大关,社融增量全国排名提升1位,居东北三省一区第2位;实体经济信贷规模占同期社融存量比重升至77.2%,高于全国6.1个百分点。各项存款新增量相当于2018年全年增量6.05倍,提升幅度全国第一,增速超全国2个百分点,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各项贷款新增量相当于2018年全年1.56倍,增速创近25个月新高,保持东北三省一区第2位。中长期贷款增速连续22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60.36%,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
一连串数字记录着吉林振兴的金融赋能步伐。
重大项目、重点行业,鼎力支持
2019年以来,吉林省多个高速公路项目相继建成通车,全省棚户区改造、长春市新区城镇化、地铁、伊通河综合治理等工程进展顺利,基础设施的改善带动着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而这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发展的背后,离不开金融机构的鼎力支持。
国家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预计全年投放资金超过600亿元,是过去三年平均投放量的1.6倍。其中,超过90%以上的贷款都投向了基础设施补短板领域,这些贷款额度大、期限长、利率低,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作用明显,有效改善了营商环境和增强了发展后劲,充分发挥了开发性金融逆周期调节作用和中长期投融资主力行的作用。
截至10月末,吉林省主要金融机构支持省内重大项目建设403个1568.52亿元,同比增长47.51%,其中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186个1090.62亿元,同比增长34.8%,较2018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79%,较年初下降11个基点。
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力挺到底
2019年年初,吉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化金融要素短板,完善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措施手段。截至10月末,全省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995.8亿元,同比增长6.4%,较年初增加227.9亿元,占企业贷款增量35.8%,资金逐步向民营和小微企业倾斜。6家国有大型银行普惠小微贷款较年初增长15.3%,高出全部贷款7个百分点,发挥了小微金融服务的“头雁”作用。
作为国有控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017年9月正式落户吉林省的“渤海银行以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为己任。截至11月末,渤海银行长春分行表内贷款余额102亿,其中近六成用于满足中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以及广大市民生产经营和消费需求。
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渤海银行长春分行成立了专门的普惠金融直营团队,全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加大政策机制激励。给予资金成本控制支持,执行小微企业贷款内部资金转移定价50bps优惠政策,在客户经理考核中对小微企业贷款营业收入的计算享受1.2倍系数;给予对外服务价格支持,对小微企业贷款不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财务顾问费和咨询费等。
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成效显著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存在融资难、利率高、效率低、无抵押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
吉林亿联银行作为东北首家民营银行,全国第四家具有线上信贷业务资格的互联网银行,从2017年5月在长春正式开业以来,把支持“三农”发展作为业务重点,依托互联网银行自身的金融科技优势,不断探索科技惠农的新服务。
2018年12月,这家银行根据吉林省农村市场特点,创新推出“亿农贷”线上贷款产品,该产品采取了数据化分析、模型化审批、自动化引擎、系统化获客等多项科技手段,截至2019年11月28日,“亿农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已为3116名农户授信12092万元,发放贷款11751万元,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和好评。
未来,吉林亿联银行计划用2—3年时间,将“亿农贷”从现在省内部分地市、乡镇,推广到全省各地。
编者按:
精准发力,有的放矢。在各项政策引导下,在监管部门指导下,不断壮大的金融业,正为吉林振兴输入强劲动力。来自金融机构的资金“活水”不断浇灌实体经济,各大“很行”(银行)把钱“花”在“刀刃”上,全力支持吉林省实体经济发展。有了蓬勃发展的金融业作“后盾”,吉林的实体经济将更有底气地跨步前行。(吉林广播电视台)